环球热点!客道周刊NO.222 | 爆火的围炉煮茶,食物只是附送
来源: 客道
2023-01-17 12:03:36


(相关资料图)

‍ 如果你关注社交平台,会发现流量密码,又一次换了关键词。 曾经的流量密码,是飞盘,是露营,到了秋冬,则换成了—— 围炉煮茶01/再添一把火/打开抖音搜索“围炉煮茶”,仅这一个话题的播放量已到达38.2亿次; 小红书上特意为“围炉煮茶”建了官方话题,获得1158.8万次浏览。 围炉煮茶,为这个秋冬添了一把火。仔细观察围炉煮茶的图片、视频,会发现画面丰满、色彩浓郁。一个炭烤炉上架着一壶茶,旁边再摆上搭配的食材,例如红枣、板栗、橘子、桂圆、玉米、年糕等。 约上三五好友,共赴户外,一桌人,一壶茶,两三点心,闲话数句,时间慢慢溜走。 户外景色为上,去不了户外享受围炉煮茶,再不济也要一窗景,此时下点雪那就更好了,氛围感十足。 日光底下无新事,其实围炉煮茶的流行,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中,就能窥得一隅。 围炉煮茶在古代也被称为茶宴,始于南北朝,兴盛于唐宋。唐朝时,陆羽在《茶经》中就有关于煮茶的详细记述,从原料到步骤都进行了总结: 陆羽对燃料提出“其火,用炭,次用劲薪”;水讲究“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;时长也要把握,“其沸,如鱼目,微有声,为一沸;缘边如涌泉连珠,为二沸;腾波鼓浪,为三沸”,煮茶以三沸之水最妙,再煮下去,水便老而不可饮了。 到了宋代,在煮茶的基础上,又出现了点茶、分茶、斗茶等技艺。著名的北宋美食家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七律《汲江煎茶》。里面详细地介绍了煎茶的全过程,从取水、煎茶到饮茶: 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 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 茶雨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 枯肠未易禁三碗,坐听荒城长短更。 对于煮茶这一技术,古人已经研究到了极致。当代年轻人的加入,让茶不再只是中年人的爱好。 02/这是一门技术活/这群在寒冬里围炉喝茶的人,可能就是在草地上奔跑玩飞盘、在森林里野餐露营的人。 短视频的兴起,让更多人可以隔空感受围炉煮茶的魅力, 向往松弛、简单生活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就能实现精神共振。围炉煮茶开了一扇体验闲适生活的大门。 一些嗅觉灵敏的茶馆、野外露营基地甚至咖啡店、餐吧,趁势推出了围炉煮茶套餐。电商平台上围炉煮茶的相关设备销量一路走高。 标价298元的双人围炉煮茶套餐,只是第一道门槛。3小时的体验时间里,参与人一定要有动手能力。橘子糊了、柿子半生不熟......太常见了。 不愿意花这笔钱的人,算盘一打,自购设备在家煮茶。翻车也很常见,茶壶炸了、木桌被烫黑......也拦不住下一个跃跃欲试的年轻人。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围炉煮茶? 与这些潮流活动一样, 围炉煮茶自带社交属性。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,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,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,这种“慢社交”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。 茶就像是生活的媒介,将秉性相像、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了一起。 不管是露天茶馆、自家客厅还是乡间田野,不管使用的是泥炉还是玻 璃茶壶,天南海北的陌生网友都能在围炉煮茶这个话题中找到共同乐趣。 围炉煮茶这种颇具氛围感和仪式感的场景,正满足了人们分享生活、感受温暖的需求。 重点是:分享。03/食物只是附送/围炉喝茶时,没有人能忍住不拍照。 烤糊不要紧,烤糊之前把食材聚在一起能出片就行。298元只能体验3小时也不要紧,拍照足够了。哪怕是自己煮茶煮到茶壶裂了、桌子黑了,也要拍照证明自己体验过。 “出片”是网红文化的决定性因素,而围炉煮茶的过程中全是杀手锏。环境、陈设、器皿缺一不可。 茶已经是这个环节中不甚重要的一环,甚至有些团购套餐里都不会写明茶名。 把围炉煮茶4个字写在名字里的那些新开茶馆,与其说是茶馆,不如说是照相馆。 搭古装景,摆上宣纸、笔墨,准备纸伞字画,让大家拍照用,它们作为社交货币,出现在朋友圈、小红书和抖音上。 至于食物,“只是附送”。这已违背了品茶的本意。如果真的想要让生活多一份闲适,不如放下手机,专注眼前这壶茶,心念随舌尖的茶味一起蔓延。 ‍

关键词: 汲江煎茶 的基础上

下一篇:
上一篇:

相关阅读